上海幼升小

導讀:每年的升學季,都交織著各種復雜的情緒,傢長們也會忍不住抱怨魔都幼升小的慘烈:“過去拼爹、拼娃又燒錢就算瞭,現在又是“公民同招”,又是取消特長生......重磅新政一個接一個,都不知道該怎麼準備瞭!...【早教中心】

那麼如果放眼全球,其他國傢和地區的孩子都是如何備戰幼升小的呢?魔都幼升小的慘烈程度又能排第幾呢?不妨和指導君一起來看今天的榜單吧!看完你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哦~

聲明:部分信息來自網絡,如與事實有出入,歡迎留言指正~【早教中心】

NO.5:日本 德國幼升小

學校基本一個樣,不需要擇校

這兩個國傢都是公辦教育優質均衡的代表,孩子在義務教育階段幾乎不用考慮擇校問題,然而...【早教中心】

日本義務教育階段的公立小學全部免費並實施平等教育,基礎教育基本上由政府負責,國傢補貼教職員工的開支,以避免各地因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而造成的不公。

學校基本教學設施大體相同,無論學校的規模大小、在校學生多少等都必須具備辦學的必備條件和設施。有些學校僅有幾十個學生,也同樣建有體育館、遊泳池和音樂、美術、勞動技術課等實踐活動室,並且各類器材齊全。(詳情請戳?:日本最窮的小學,令人驚嘆!)

日本公立學校的教師一般都享受全國統一的公務員待遇。公立校長不得連任,連任者需在校際之間輪換,而公立教師在6年內一般都會流動一次。所以也沒有名校名師一說。【早教中心】

然而,這種模式雖然抑制瞭校際間的強弱差異,實現瞭全面均等,但過分一刀切的做法也有弊端,比如太過寬松的教育氛圍、資源的浪費和較大的財政壓力等等。

而且,這種義務教育階段的均衡同樣無法解決一個根本問題——應試。由於人口太多,日本的“高考”是出瞭名的可怕,被稱為考試地獄,讓人分分鐘想“切腹自盡”......所以近年來,在義務教育相對公平的表象下,傢長幫孩子報課外培訓班“搶跑”,早已成瞭常態...因此在很多人印象中,日本的孩子學習壓力並不比中國的孩子小。

再來看德國。

和亞洲國傢的傢長不同,德國人並不十分崇尚應試,也沒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在老一輩人眼中,一個專業工匠和一位大學教授對社會的貢獻是一樣的,隻是從事的工作不同而已。【早教中心】

德國的公立小學一般沒有重點與非重點之分,也沒有戶籍限制。隻要孩子達到上學年齡,無論是本地人、外地人、移民或者常駐德國工作的外國人子女,不經過任何考試就可申請進入距居住地最近的小學上學。

德國的小學階段課業非常少,大多數小學為“四年半日制”,即學生每天上學時間隻有半天。老師會經常組織學生們參加各種活動,比如到野外散步、踢球、看電影、參觀博物館等,學生們通過這些活動掌握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形成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初步的職業規劃。

不過寬松的教學方式並不等於放任自流,為應對選擇優質中學的壓力,傢長們暗地裡也會給孩子加碼。每個孩子的平時表現和成績都會被老師一一記錄在案。學期末,傢長會收到孩子的成績單,除各科成績外,還有老師詳細的評語。

小學在德國是決定人生道路的關鍵,大多數成績普通的小學畢業生會進入學制5年的完全中學,之後再接受職業教育,成為熟練的技術工人、技師、繪圖員等藍領階層;小部分人通過努力考入學費高昂但要求嚴格、在校時間相對較長的私立文理中學(比如最近在上海也很火的康德學校),然後進入大學深造。

幼升小指數:

慘烈度:★

折騰度:★★

燒錢度:★★★

NO.4:美國幼升小

看到錄取標準我笑瞭...

1.也熱衷給學校排名...

美國公立學校雖然沒有嚴格的“重點”和“非重點”之分,但是從小學到高中,各個學校都有評分,分數從1分到10分,分數越高代表學校越好。很多重視教育的傢長會根據往年的評分對學校好壞做出判斷(要知道老美真的是很喜歡搞排名的,他們甚至閑到幫中國的500多所小學也排瞭名...)

2.也有“學區房”...

公立學校(小學至高中)的入學,嚴格秉承“就近原則”。因此得分越高的學校,周邊房價也就越貴,這和天朝的學區房道理是一樣的。



加州某區域的學區劃分

在美國,一個學區好的地段,房價也高得驚人,60年前建造的“老破小”,價格能比非學區的全新二層小樓高出兩到三倍。

BUT...

在美國想就讀好公立,並不需要你必須是學區房的“產權人”!

比如,就算隻是當地學區的租戶,隻要拿著水電煤賬單(是的,你沒看錯)和一傢人的身份證明,就可以去學區辦報名瞭.....這還不算什麼,甚至有華人傢庭給住在好學區的親戚朋友付水電煤,然後借賬單報名成功的……

3.也會"跨區擇校"...

一般來說,美國小學會優先錄取該校所屬“小學區”裡的孩子,但如果報名未滿,部分小學就會拿出一些名額,提供給所有居住在“大學區”裡的孩子選擇,選擇的唯一辦法不是考試,而是——抽簽!



因此如果傢長心儀某些小學,就可以密切關註該小學的信息,在學區提供的時段內報名參加抽簽。另外,一個傢庭裡隻要有一個孩子被抽中瞭,那麼根據“兄弟姐妹優先入學原則”,他傢所有其他孩子都可以進入同一所小學.....

4.民辦小學也會“面談”...

公立小學的教育亮點不多,如果對孩子有高要求,也可以選擇私立。不同於上海幼升小入學面談的“變態”,美國私立學校的入學考試非常簡單,簡單到什麼程度呢?

娃:“老師發瞭一張紙給我,紙上畫瞭個馬桶。”

媽:“啊?為什麼畫馬桶?”

娃:“她問我:你知道怎麼沖馬桶嗎?”

媽:“你怎麼說?”

娃:“我就給她隨便說瞭一下沖馬桶的過程。做瞭一下動作,嘩——”

媽:“啊——還有什麼題?”

娃:“沒有瞭。”

......

實際上,私立小學面試什麼的就是個笑話,入讀私立的真正條件是——錢多!

比如加州舊金山灣區,是全美消費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一般的私立小學每個月學費差不多要1200到1600美元,而和頂級私立中學對口的私立小學學費甚至高達每月3000到3500美元。(感覺這才是嚴重的階級固化...)

事實上,由於人口密度和教育實力的差異,中美兩國的升學模式反差較大。中國是上大學前苦上天,上大學後賽神仙;美國則是典型的“寬進嚴出”——想進好學校相對容易,但越好的學校,想通過畢業測試拿到學位就越難。因此在美國,不管是幼升小,還是小升初...入學的焦慮都不算嚴重,學校和傢庭會更註重孩子的個性和興趣,培養強烈的社會參與意識,不斷挑戰和挖掘孩子們的潛力。直到上瞭大學之後,再開始培養他們的理論學習能力......

幼升小指數:

慘烈度:★★

折騰度:★★

燒錢度:★★★★

NO.3:韓國幼升小

教育體制被全民吐槽

“如果有來生,你是否願意再做韓國人?”當這個問題在韓國一傢網站出現時,立刻有近萬名網民爭相做答。

結果出人意料,近70%人選擇“不願意,要是能投胎成為別的發達國傢的國民就好瞭。”回答“來生還想做韓國人”的隻占24.4%。

調查顯示,韓國人目前對國傢最不滿意的地方就是“教育制度”。

韓國算是一個非常重視教育的國傢瞭。曾經去過韓國的人都會發現,在韓國的許多大街上佈滿瞭大大小小的“學院”(補習班)。僅在首爾市區就有1.5萬之多。因為升學壓力過大,不管學習好壞,學生都要去補習班“提高”成績。大多數學生從幼兒園開始,每周4-6天都要去補習,這讓很多孩子感到不堪重負。另外,高昂的教育支出也讓很多韓國人吃不消。據調查,韓國傢庭對子女的教育支出占總收入一半以上,每年用於子女教育的費用平均達1000多萬韓元(1人民幣約為120韓元)。

幼升小指數:

慘烈度:★★★★

折騰度:★★★★

燒錢度:★★★★

NO.2:魔都/帝都幼升小

存在馬太效應,迷茫與雞血齊飛

在中國經濟最發達,教育資源最豐富的北京和上海,卻有著全國最焦慮,最迷茫的傢長群體。

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特別是在小升初取消統考,升學方式日趨多元化的情況下,中產階級的教育軍備競爭正在不斷地向低齡化蔓延。“幼升小”這個十多年前還不存在的概念,已經漸漸成為瞭很多傢長焦慮的源頭......招生政策晦澀難懂,買房入學處處是坑,面談“神題”層出不窮.....隨便羅列幾個關鍵詞,相信不少傢長都會覺得無比頭痛:

公辦:公民同招、菜小、統籌、TZ、學區房...

民辦:條子、末位淘汰、培訓班、學費、面談神題、錄取率...

在這些關鍵詞的背後,我們看到瞭處在社會轉型期的新一代中產傢庭對孩子成長路徑的不自信;也看到瞭傢長心中擔心孩子進不瞭好學校,輸在起跑線上的強烈不安。

而隨著全面禁奧、取締英語星級考、取消特長生和藝體加分...這一系列的重磅舉措的逐步落實,我們這一代的傢長即將迎接一個教育全面去功利化的時代。原本簡單粗暴的考證應試模式將被徹底顛覆,徹底洗牌。在新的格局下,未來的幼升小、小升初究竟該如何應對?又該如何準備才不會和未來的中高考脫節?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無比燒腦,又亟待解決的問題...

幼升小指數:

慘烈度:★★★★

折騰度塑膠熱融押出:★★★★★

燒錢度:★★★★

NO.1:香港幼升小

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隻要雞不死,就往死瞭雞...

編輯部有位小編在香港求過學,所以對香港幼升小的情況略知一二,總結一句話:傢長廢塑膠處理濾網|處理廢塑膠垃圾濾網全靠一口仙氣吊著,孩子被雞到懷疑人生......

香港幼升小不是一年就能結束的,如果你在走國際還是本地路線之間搖擺不定,如果本地路線中的公立、私立、直資你都要試試的話,幼升小的過程一般從幼兒園小班就開始瞭,持續至少兩年,經歷兩至三輪洗禮。也就是說,你剛通宵排隊搞定幼稚園大戰,新的戰鬥就又開始瞭。如果晚瞭一步,就會萬劫不復(無學可上).....

公辦入學,學區房+拼爹缺一不可

官立和官津小學,統稱公立學校,共461間,不收學費,質量參差不齊,屬於學區劃片、統籌分配上學。也就是說,高達88%的香港小學是香港教育局按照傢庭地址電腦自動化安排孩子入學,即俗稱的“大抽獎”。學區有多重要,88%這個數字足夠說明一切(請自行腦補香港房價...)。

按照程序,一年級入學統籌辦法分為“自行分配學位“(類似上海的對口入學)和“統一派位”兩個階段,每年9月初開始。自行分配學位階段在當年11月底公佈結果,參考的指標遠不止學區那麼簡單,還要看父母和學校的關系,甚至是否有相同的宗教信仰等(具體參照下表)...

統(pin)籌(die)排序積分制廢塑膠熱熔處理|廢塑膠熱熔押出

1.父/母全職在與該小學同一校址的幼稚園或中學部工作(20分)

2.兄/姐在與該小學同一校址的中學部就讀(20分)

3.父/母為該小學的校董(20分)

4.父/母或兄/姐為該小學的畢業生(10分)

5.首名出生子女﹙即為傢庭各子女中最年長者﹚(5分)

6.與該校的辦學團體有相同的宗教信仰(5分)

7.父/母為該小學主辦社團的成員(5分)

...

如果不滿一定積分的話,就隻能參加接下來的“大抽獎”賭運氣瞭...問題是這種赤裸裸的拼出生、拼關系的對口入學規則,基本隻有土生土長的中高產本地人可以滿足。也就是說,如果你無權無勢,或者是外來戶口的話,即使有學區房,也隻能乖乖等統籌去弱校!而在上海,如果你是持長期居住證的外地人,隻要學校不是大熱門,買瞭房還是很有希望對口入學的,因此相比之下,風險要低不少...

全民雞血,民辦錄取率之低秒殺魔都大部分學校

私立小學招生一般在“公辦大抽獎”之前(先民後公的典型),很多父母都希望在抽獎前能有優質私立的offer在手,這樣心不慌。因此,私立學校的學位競爭才是真正的白熱化。

全香港隻有60多所私立(直資)小學通過面試招生。稍有名氣的學校收到的入學申請都是超過4000+,而學位一般隻有100-150個,錄取比例都是個位數,秒殺上海大部分民辦...

因此,從出生開始就參加各種早教培訓、面試班,學習各種藝體技能拿證書都是娃們的規定動作。此外,為瞭讓portfolio(個人簡歷)更加精美,很多孩子上午下午同時要上兩所幼稚園...上海的孩子在幼兒園讀書,還可以睡個午覺,香港的很多小孩,慘到連午覺也沒有!就算上廁所,也要擠時間背幾個單詞。

更有甚者,有些出瞭名競爭激烈的好學校,一年隻收10個孩子,並且還得是1月份生的。所以,要上這些學校,雞血還在其次,什麼時候受孕,什麼時候出生都必須提前計算好,也就是“贏在XX前”!

這樣喪心病狂的教育模式,已經成為香港幼兒教育的一個公開的遊戲規則,在這種執念之下,所謂的起跑線也越來越提前。父母們不可能不知道小朋友也累,但一切都是“為瞭你好”,所以都可以被自我原諒。

幼升小指數:

慘烈度:★★★★★

折騰度:★★★★★

燒錢度:★★★★★

文章看完瞭,你有什麼感受呢?隻能說,教育這件事,真的能折射出每個地方的社會百態。不同的文化、觀念、國情共同促成瞭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或輕松、或焦慮、或迷茫的幼升小“眾生相”。但現象背後,有一樣東西是相通的,那就是父母那顆為孩子的前途而操勞的心...

2018幼升小已經進入沖刺階段,希望這篇相對輕松的獵奇文章能幫大傢調整下狀態,迎接接下來的挑戰。在後續的各個重要節點,我們也將會有一大波幹貨文章送上,敬請持續關註哦~

責編:柳昕
arrow
arrow

    xhl759tx3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